今天是毁灭性的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特殊日子。这大流行在全球如火如荼地蔓延,确诊感染总数达140万例,夺去了81,695人的生命。
新冠病毒于12月初在中国武汉爆发,并于2020年3月1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大流行病。
它影响了209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过去3个月中,这场打击全球人类的无形战争来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严峻里程碑。
例如,从第1个确诊病例到第100,000个病例用了67天;第2个100,000例用了11天;第3个100,000例用了4天;第4个100,000例用了3天;第5个100,000例用了2天;第6个100,000例用了1天;第7个100,000例用了2天;第8和第9个(第100万)100,000例各用了1天;达到第10个100,000例用了2天,达到第11个、第12个和第13个100,000例各用了1天。现在,全球确诊病例总数为1,421,665!
尽管新冠病毒大流行始于亚洲,但北美在几天之内的病例数将超过欧洲。两个地区的病例均超过40万,而亚洲的病例少于12.5万,中国的总病例为81,740。
欧洲3个国家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经历了噩梦,即单日新冠病毒新增病例从1,000多例增加到9,000多例,单日新冠病毒新增死亡人数从3位数上升到4位数的数字。现在这些国家的新冠病毒大流行似乎正趋于稳定。最严重的新冠病毒惨剧已经转移到英国(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因新冠病毒而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另外,在美国,美国总统谈论着约10万至20万人将死于新冠病毒大流行,尽管两周前他谈论的是美国将继续营运,并在4月12日复活节之前恢复正常。
下列是新冠病毒病例最多的首12个国家(也包含这首12个国家的新冠病毒死亡人数)以及马来西亚的最新数据:
- 美国 393,798人确诊;12,697人死亡(3.2%)
- 西班牙 140,618人确诊;13,912人死亡(9.89%)
- 意大利 135,586人确诊;17,127人死亡(12.6%)
- 法国 109,069人确诊;10,328人死亡(9.47%)
- 德国 107,591人确诊;2,012人死亡(1.87%)
- 中国 81,740人确诊;3,331人死亡(4.07%)
- 伊朗 62,589人确诊;3,872人死亡(6.2%)
- 英国 55,242人确诊;6,159人死亡(12.15%)
- 土耳其 34,109人确诊;725人死亡(2.1%)
- 瑞士 22,253 人确诊;821人死亡(3.7%)
- 比利时 22,194人确诊;2,035人死亡(9.2%)
- 荷兰 19,580人确诊;2,101人死亡(10.7%)
- 马来西亚 3,963人确诊;63人死亡(1.59%)
今天武汉解封,见证人类为了在这场无形全球战争中战胜新冠病毒所显露的勇气、决心和团结。
这是马来西亚人乃至全世界的借镜——我们可以赢得对抗新冠病毒的无形全球战争。
马来西亚新冠病毒的最新数据让我感到乐观。尽管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以应对随时再次爆发的病毒,直到疫苗在未来12至18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被研发出来,但我们已经度过了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的高峰。
现在是各方面都应考虑和讨论退出行动管制令(行管令)导致局部封锁的策略的时候了。新冠病毒大流行不仅是一场卫生危机,也是一场经济危机。封锁行动关闭了经济引擎,以便在与病毒的战争中优先挽救生命。
因此,召开国会紧急会议,即使是线上会议,是如此紧要和迫切,并且应优先重视。
适当的退场策略是什么?
由于这是全世界人类第一次面临的问题,因此没有适当的答案。
因新冠病毒而封锁,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形式,而且不同国家的各种封锁类型也没有固定答案。马来西亚必须制定自己的退场策略。该策略必须确保能充分地遏制新冠病毒(因为病毒似乎不会被消除直到研发出疫苗),以便重新启动经济引擎,让生活尽可能恢复正常。
国家安全理事会和卫生部将我国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划分为四个颜色区域,可以成为渐进放松管制的退场策略的基础,不过应该每天更新这四个颜色区域,以免夸大了我国各地新冠病毒感染的严重性。
红区指的是超过40个确诊病例的地区;21至40个确诊病例的地区为橙区;黄区表示该地区有1至20个确诊病例,而绿区则表示该地区没有确诊病例。
最新的信息图表显示,槟城共有5个感染区,其中2个为橙区,3个为黄区。
如果考虑到新冠病毒疫情的最新演变,比如从新冠病毒感染中康复和出院,那么槟城所有的5个感染区将是黄区。实际上,威南区几乎将变成只有1个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的绿区。
在行动管制令后的大流行经济学中,马来西亚必须制定一种可以适当平衡的退场策略——一方面遏制但不是消灭新冠病毒,直到疫苗在12至18个月或更长时间内研发出来;另一方面是,重新启动经济引擎,并让马来西亚人的生活尽可能回到行动管制令前的正常状态。
0 Responses
Stay in touch with the conversation, subscribe to the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